首页  > 资讯  > 

老子教我来创业全文免费阅读 精彩章节未删减版

老子教我来创业全文免费阅读 精彩章节未删减版

时间:2024-06-19 15:02:45编辑:向珊

精选热书《老子教我来创业》由知名作者老子著作的职场类型的小说,故事中的主角是,小说文笔成熟,故事顺畅,阅读轻松。主要讲述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理论书籍,而是一本实打实的教大家如何实践的指南。本书分为六章,从老子的思想出发,用接地气的语言解释《道德经》中的字句,用生动的比喻讲解《道德经》中的每一个概念,背靠《道德经》中的经典思维框架,用真实的例子告诉大家如何将《道德经》中的概念运用在创业期、高效管理、企业文化建立、品牌价值打造等方面。管理者需要依靠团队去达到目的,而管理首先是技术,其次才是艺术;招培用留更是团队建设的四门功课;而说到人,局限是认知格局,突破认知是首要问题;具备以上这些条件后,一通百通,助力创业实现全胜布局。本书并非传统经典注解,绝无咬文嚼字,而是用平实通俗、接地气儿的文字和具体案例对创业者和管理者进行实实在在的建议、帮助。

《老子教我来创业》 心不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 免费试读

心不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,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(第三十八章)

这一章语出惊人,仁义礼智被全盘否定,很多人据此说老子是反对儒家的,也有人把老子理解成了虚无主义,更有甚者据此认为老子是反人类、反社会的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自己的心不正。很多人心里充满了怨毒,怨父母没让自己当上富二代,怨同事、同学奋斗而让自己显得一无是处,怨老板、资本家剥削自己,怨男性没出息养不起自己,怨女性拜金看不上自己,怨社会不能给自己香车美女,怨打工内卷自己找不到活少钱多又体面的工作,怨民族不够强不能让自己鄙视其他民族,怨中华文明不能让自己找到精神支柱。戴着墨镜的人,就算站在大太阳底下,也会觉得世界暗淡无光。

次要原因是,这段讲得确实有些晦涩,如果大家没有接受过良好文言文训练,没有接受过系统逻辑训练,没有足够阅历,理解不了确实情有可原。之所以说这是次要原因,是因为那些“心正”但能力不够的人,人家看不懂不看就完了,理解不了一笑了之就得了,绝不会拿老子当幌子去散发负能量,因为人家根本没有负能量。

有的版本把这章作为全篇首章,也额外增加了理解《道德经》的难度。但是,好处也不是没有,他使得《道德经》变成了一部悬疑片,最后会有一个大反转,读完会让人恍然大悟,“原来老子说的是这么回事啊”!这种设计给人的冲击力可能会更强。沿着老子一贯的思路来理解,只需要在老子反对的对象前面加上“刻意标榜”这个定语,那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了。

上德并不刻意去追求德,因为追求的是道,所以有德。追求德和追求道有什么区别?好比我们打羽毛球,练高远球标准动作,高手是把这些标准动作训练成了肌肉记忆,只要球来了,自然而然地就会打出一整套连贯的标准动作。他会去想每一个环节做得是不是标准、动作是不是连贯、发力是不是集中吗?不会。正是因为他不想,所以动作才能行云流水,才能把高远球打好。

下德刻意地去追求德,唯恐失去德,所以无德。还是打高远球,新手训练一定是从分解动作练起,蹬地、转胯,转肩、挥臂、旋腕、收指,每个动作都有很多的细节,需要一项一项地打磨。整个一遍练下来,分解动作没问题了,就要练习连贯了。很多环节是同步的,还有一些环节是动力链,一环扣一环,连贯做不好怎么打怎么别扭,还不如之前业余瞎打。为什么不能连贯?因为练得不够,没有把动作融进潜意识,每个动作都需要想,这一想就慢了,慢了动力链就断了,断了就发不出力了,高远球自然也打不远。下德的人就是这样,他们时时刻刻、心心念念想着“德”,为人处世不自然,反而会让人觉得惺惺作态。为了获得“德”这种回报而去做事,就好像为了把标准动作做对而去打球,反而适得其反打不好,所以叫作无德。

上德不会刻意作为,是因为“本应如此”,为什么本应如此?因为道就是这样,没什么为什么,这就是前面说的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我们追求道的过程中,心里形成了一个半成品模型,那个模型就叫作德,现在叫价值观。虽然还不是道,但他具备了道的混沌特征,就是说不清。为什么觉得星空很美?不知道,语言无法描述,也不用描述,美就是美,这才是德。如果我们能列出一二三四来论证星空的美,那论述的已经不是星空,也不是美,而是具体的一二三四这些概念了。所以,老子才说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”。意思就是,虽然不刻意去做什么,但仍然有一个不刻意而为的理由,哪怕理由是为了爱、为了道义、为了信用,这些未必不好,但就德而言,已经是下德了。

如果德做不到,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仁了,仁者爱人。大家可能就困惑了,爱人有什么不好呢?为什么老子要批判仁爱精神呢?请各位注意,老子并没有评价好坏,老子说过“美之为美,斯恶也”,人家认为价值判断没有固定标准,只是相对而言,所以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自己打脸的。老子之所以说仁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,只是因为与德相比,他确实就是退而求其次了,这是一个事实,或者说这是形式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,并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。

为了理解这一点,我们要回顾一下,究竟什么是德?道是宇宙万物在人心中的投影,或者说,道是人类思维为宇宙建立的一个完美模型,它是一个理想状态。人类很难达到那个理想状态,因为我们用于建立复杂模型的最有效的工具是语言,广义的语言包括了自然语言、数学语言、机器语言,等等。全部这些语言加到一块,也没办法建立一个完美模型。但是,好在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去建立一个模糊模型。这个模型虽然不精确,也不完美,不能做到百分百预测万事万物,但它终究还是更接近于道了。这个我们心中模糊的、不完美的、追寻着道所建立起来的半成品模型,就叫作德。

道的特点是,以万物为刍狗;德的特点与道类似,以百姓为刍狗。刍狗这个意象很重要,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。刍狗是草扎的狗,粗制滥造,祭祀之后不是烧了就是扔了,其本身毫无价值。但是,它是祭品,所以又很神圣。因为不结实,要轻拿轻放,加倍小心。祭祀的时候摆在祭坛前面,人们对着祭坛行礼,看起来也就是对着刍狗行礼。一句话总结,就叫“对你好,但与你无关”。所以,德就是这样,没有任何目的,没有任何企图,你之所以觉得我对你好,其实并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,而是我在追寻着道,而你这个刍狗恰好沾光了而已。

各位觉得这种德,自己可以做到吗?是不是很难做到?难就对了,因为老子所讲的德根本就不是给我们普通人讲的,而是给天子讲的,诸侯勉强也可以参考,至于诸侯以下的士大夫都已经不适用了,那就更别说平民百姓了。为什么天子要修德呢?因为天子富有天下,任何一点喜怒好恶都会被一层层逐级放大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,所以对待任何事、任何人都要慎之又慎。一个合格的天子不能偏爱任何一个人,因为这种偏爱会给予这个人极大的权力,以至于权力失衡;也不能偏好一件事,喜好战争就会引发穷兵黩武,喜好女色就会引发荒淫无度;甚至喜欢学习、文艺、体育都不行,因为会有人钻营取巧,投其所好,自己也会玩物丧志。所以,天子这个角色不是人,天子是天的代表,他的所有行为要尽可能地符合道,所以他追求的是德。

可现在已经没有天子了,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《道德经》呢?难道我们也要学习做天子不成?天子虽然没有了,权力的焦点却永远都在,国家需要一个最高领导人,企业也需要一个老板,家里需要一家之主,这些角色在他们的管理范围内,就相当于天子。就算是一个普通人,也会有不同的角色,对父母是子女,对子女是父母,对老婆是老公,对朋友是朋友,对领导是员工,对员工是领导。这么多的角色要怎么管理?我们自己也需要一个天子的角色去统管所有这些角色。而天子这个角色,所要追寻的就是道,指导行为的就是德。

一个人有很多不同的角色,也不可能只按照德的方式去扮演所有角色。于是就有了仁。仁的基础是“恻”,也就是共情能力。看到婴儿在井边爬,光是想一想都要惊出一身冷汗吧?遇到这种情况,没有人会置之不理吧?这就是孟子所说的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正是这种共情能力使人类天生心中就有符合仁的部分。

那为什么说仁比德是退而求其次了呢?因为德离道最近,以德行事,不但可以使万物众生感受到我们对它的好,而且还可以使它获利,可谓两全其美。所以,德虽然没有刻意得仁,但却可以达到所有仁能够达到的效果,可以说,道兼容了德,德兼容了仁。

那仁与德的区别是什么呢?德的目标是道,仁只是过程中的副产品,我对你好但与你无关。仁的目标就是仁,我对你好就是为了你。求其上者得其中,很可能出现“妇人之仁”这一类仁而无用的东西,我只是爱你,但却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。更糟糕的是,会出现“假仁”,我表演出一副仁的模样就好了,反正这就是目标嘛,达到就好,管他怎么达到呢?当然,这还不是最糟糕的。最糟糕的是,有人会借着仁的名义实施道德绑架,或者强行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。

坐车就有年纪大一些的人倚老卖老,强行要求年轻人让座,不让座就恶语相向,说人家没教养;熊孩子划了人家车,家长不但不道歉,还说对方抓住熊孩子是大人欺负小孩;自己听歌觉得好,就必须让别人听,说不好听都不行……

例子太多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孔子也意识到了仁存在的这些问题,所以当子贡问孔子,如果一辈子只遵行一句话,应该是哪句话?孔子并没有说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而是说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。就是担心后世曲解,给道德绑架找借口,不可不谓一片仁心啊。

而德就没有仁的这些问题,因为德是个人的事,不论是心还是行,都与他人无关,所以不可能被利用或者歪曲。所以,老子说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”。而义对于仁而言则又退而求其次了。义,可以理解为“仪”,指仪式,引申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约。如果说仁还是符合人的本心、主动去爱人的话,那么义则带有被动性。这违背了人的私欲,要么影响求生欲、要么影响繁殖欲。既然违背了私欲,义的推动力就不能只来自于人的内在自发,而需要借助外力,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。这样一来,问题就更大了,既然义来自他人评价,那如果有人通过影响他人的评价来确定我们是义还是不义,我们的自由岂不捏在了他人手里?

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,中国古代王朝后来真的就走上了这条邪路,党同伐异、封建礼教、愚忠愚孝……这些都根源于义。当然,这并不说明义有什么不好,好像一把刀,可以用来做手术治病救人,也可以用来杀人。有人用刀杀了人,我们总不能去指责刀匠生产了刀吧?不是刀杀人,是人杀人。孟子提倡义,只不过是磨了一把锋利的刀。把刀磨得锋利无比不是孟子的错,后世的人不用这把锋利无比的刀治病救人,反而拿它去杀人,谁才是凶手?

无论如何,与仁相比,义的危险性更大,所以老子才说,仁做不到了再退而求其次才追求义。如果精神层面连义都做不到了,那就只好追求形式上的礼了,到了这个地步,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。所以老子形容礼,是需要刻意而为的,就算刻意推广,结果却是“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”。攘,甲骨文的字形中左边是手臂,右边是庄重的礼服,指举起胳膊露出手臂,对于着正装的人来说这是很粗鲁的举动。扔,甲骨文字形是手里抓起一根树枝,指抓住一个东西丢出去。这个描写就非常形象了,就是我们去推销东西,人家不理我,我就强拉住硬塞给人家,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强买强卖。

前面说义已经带有强迫性了,但好歹还只是语言、态度上的强迫,虽然也算强迫,但并不强硬。可到了礼,可就真要动手了,古代不讲礼法,是要被判刑的,例如用了不该用的车子、穿了不该穿的衣服等。再严重点,可能就要掉脑袋了,不信我们穿越回去穿个龙袍试试?

道德仁义礼,就是一步步妥协,逐步退而求其次的过程。从道的自然,到德的效法自然,再到仁的发自内心主动爱人,再到义的半自发半强迫的牺牲,最后到礼的完全形式化的行为标准。所以老子说,到了刻意强调礼的时候,必然是道德仁义这些内在的、自发的东西已经淡薄到极致了。不忠不信的人太多了,迫不得已,才只好用礼去规范他们。所以,礼就是“乱之首”。这个首字要注意,很多人把他翻译成罪魁祸首,显然曲解了老子的意思。老子说礼是迫不得已的产物,可没说是因为礼才迫不得已的,因果不能搞混了。首,就是头,也指起始点。罪魁祸首这个词,要到明朝才出现,老子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用法的。所以,老子说礼是“乱之首”,就是字面意思,到了礼就要开始乱了,礼是乱的起始标志,而不是说因为有了礼才会乱。

前识者,识与认相对,我们现在常说认识,要先认而后识。认(認),从言从忍,指用言语对事物进行分割,分割成什么呢?分割成名,也就是概念。识,从言从织,指把语言关联起来,也就是把概念连接起来。概念连接起来就是理,从玉从里,指玉上雕琢的花纹,引申义指概念之间的连线,是不是很形象?而理继续综合就变成了知,也就是有用的经验。所以,前识,指的就是这些理和这些知。

老子把前识比喻为“道之华”,华就是花,华而不实就是只开花不结果。意思就是,这些理和知虽然看起来很美,但那只是形式,如果我们刻意追求这些,那就是“愚”的开始。之前讲过“意”,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,这东西很活泼,但“带宽”却有限,如果放任不管,它就会像猿猴一样四处乱窜。注意力不集中,自然就显得愚蠢了。老子用这个字是想说,如果我们被“花”吸引,把心全部放在理和知上面,看花看太多,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,反而分辨不清事物了。

所以,大夫们不居住于薄的地方,薄的是什么,是礼;而应该处于厚的地方,厚的是什么,道德仁义,道最厚,依次递减。不应该居住于花,花是什么,理和知;而应该处于果实,果实是什么,当然是心中那个半成品的道,也就是德了。

老子讲这些,是讲给大夫听的吗?当然不是,仍然是讲给天子、君主听的,所以最后才有这么一句“故去彼取此”。意思就是,因为大夫们应该处其厚、处其实,所以我们作为创业者的,要取其厚、取其实给我们的团队营造良好环境,这样才能把大家凝聚起来,自己才能无为而无不为!

创业者至于公司而言,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其实就是那个君主了。

老子教我来创业

老子教我来创业

作者:老子类型:职场状态:已完结

这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理论书籍,而是一本实打实的教大家如何实践的指南。本书分为六章,从老子的思想出发,用接地气的语言解释《道德经》...

小说详情
同类推荐
猜你喜欢